!"卷第月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9?;96@9.#)**+  
)**+  
+
,%-./0&%12345-0/(%.60&7/389.:3;<!2%430&2439/49:=>3;3%/"  
道与太一关系论略  
!
李 小 光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
成都"A**"C"  
!
!
!!  
摘要  
作为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太一  
!
)
(
)
的关系历来备受重视  
并被推之于社会进程 以太一为代表的原始宗教灵魂  
的巨大作用以及  
(归根)&(复命)&  
展开道与原始宗教灵魂观关系的探讨对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原始思  
了解宗教尤其是原始宗教向哲学的转化以及道家思想向道教的演化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原始宗教灵魂观太一观  
!
本文以为  
"
太一观念源自于  
先民之灵魂信仰  
观对老子道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守常的运动方式都是参照灵魂观提出的  
"
着重于万物之生命过程  
"
而道则融摄了它  
"
!
"
(
唯恍唯惚  
)
的存在状态"(恃之以生  
)
"
(
)
"
!
"
"
"
!
!
#
#
#
中图分类号!Y+#B!文献标志码!E!文章编号!A***F#!A#$)**+%*#F**B*F*#  
!A++!  
#,  
太一生  
"
气也  
以道从事者必讬其名  
从事也亦讬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  
并立故讹其方不思相 天不足  
下高以强 地不足于东南  
于上 有余于下  
"
而谓之天  
!
道亦其字也  
"
青昏其名  
圣人之  
天地名字  
!
!
-
篇是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最多重视的一篇文字  
以便于讨论  
水反辅太一  
&
"
故事成而身长  
!
今具引于下  
#
#
其中的*+内为补字  
.
"
"
!
!
!
太一生水  
"
"
是以成天  
复相辅 是以成神  
是以成阴阳 阴阳复相辅  
四时复 辅也 是以成寒  
!
是以成湿燥 湿燥复相辅  
湿燥之所生也 湿燥 的震荡  
!
天反辅  
"
"
-
"
.
于西北  
"
太一  
"
是以成地  
!
天地  
-
.
"
!
"
其上-$  
$!不足  
!
神明复相辅也  
"
!
.
"
!
不足于下者  
"
有余于  
"
-A.  
"
是以成四时  
!
-
.
"
杜维明先生说.(,太一生水-  
在西方引起了较大  
& -  
莱顿大学的施舟人教授认为#,太一生水  
!
寒热复相辅也  
"
!
"
成岁而止  
!
故岁者  
"
!
"
寒热之所生也  
阴阳之所生  
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  
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  
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  
!
寒热者"-四时之所生也.! 对整个道家哲学  
#
特别是道家的宇宙发生论有重大  
的宇宙发生论是否是双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以  
阴阳四时等牵涉到许多非  
它们到底是民间信仰还是中国比  
较早的宇宙生成论等等  
杜维明先生说出了  
责于 魅力之原因所在 正是因为如此  
而谓之地 一时间已成为学界讨论  
#
四时者  
"
-
.!阴阳者  
"
神明之所生 的影响  
天地者太一之所 轨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周而又  
生天生地再生神明  
此天 常复杂的问题  
#
都需要专门的研究&)  
太一生水篇所具有的巨大  
, -  
关于这篇只有  
&
然而#,太一生水-  
生也  
己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君子知此之谓-$"不知者谓$.!  
天道贵弱  
于弱  
"
削成者以益生者  
"
伐于强  
"
&
#
-
#
"
$
.!  
"
土也  
"
!
!**余字的古佚文的研究  
#
$
$
$
收稿日期!)**+F*CFA"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道教太一信仰源流考)!*#N^,**G"之研究成果&  
山东滕州人哲学博士副教授  
# # #国家(+B#)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创新研究基地青年学术骨  
主要从事宗教理论传统文化与文化比较研究  
!
李小光!A+GA%"#  
#
#
'
&
B*  
!
李小光 道与太一关系论略  
的热点该篇中的诸如 等重要概念引 将巫术仪典中所可感受却不可揣度难以言说的巨大  
(神明)'(名字)  
*!+CAB  
起了学界的普遍重视与深入探讨 本文所关注的是 神秘力量谓之  
& /太一0&)  
#
这篇短文里竟然同时出现了对中国古代思想界有极  
这个可感受却不可揣度难以言说的巨大神秘  
(
大影响的两个概念%%%(太一  
)
(
)#这提示我们  
#
力量)#我的理解应该就是先民灵信仰中的( )#  
灵 因  
这对于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可能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
为灵信仰是巫术发生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由于先民的物质生产能力十分低下在他们的生活  
并不象现在的我们身边充满了人造的冷冰冰的  
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  
巫术在先民那里发生巨大作用之依据  
泰勒的  
以己 说的万物有灵  
此天之 枝中解释得更明确  
阴阳之所不能成 君 动物的灵则是它体内的小动物  
物是各有各的灵的如此则万物就有上万个各不  
列维 布留尔在原始思维  
灵与灵之间就没有相互流通  
原始巫术的神秘互渗律即通过接触  
模拟可以交感通灵的感应律就失去了依据也就不  
天地 会有在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巫术思维与行为了  
于西 列氏提出不是物各有各的灵而是物皆  
在数量上有多少的不  
即自然物质上的差别 又因为物  
像体内都含有水分一样因此是  
其 只有共通而没有非此即彼的排他性的矛盾的所以  
这个区别应该说是普遍的&,庄 能够像水乳可以交融一样进行互渗  
如果物各有  
就有对立排他性的矛盾就像金属等具有不可入  
性一样即使泡在水中二者也不能交感互渗  
君子所以駴 而列氏用互渗律来取代弗雷泽的  
小人所以合时君子未 万物同灵论来取代泰勒的万物有灵论  
从万物有灵论到万物同灵共灵论在中国古代  
这种区别很清楚 有明确的发展脉络 颛顼时家为巫史可以理解为  
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 一种万物有灵信仰的滥觞他进行绝地天通  
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 革后与灵的沟通被集中到巫师集团手中这可以认  
谓之君子 为是万物有灵信仰最终走向万物同灵共灵信仰的第  
圣人的地位显然高于君子君子 一步大禹的铸鼎象物的做法将各族的信仰对象  
显示了太一与道的地位区别 集中到了一起这是走向万物同灵共灵信仰的第二  
来看因为天 水直接由太一 步商代的帝周代的天等观念的提出则可以认为  
水三者蕴藏着太一#(是故太一藏 是万物同灵共灵信仰的完成  
但是这种完成并非  
太一在古代同巫术的 是一劳永逸的至少在战国后期各个族团自己的信  
李泽厚先生说.(我疑其来由或根源 仰仍然存在并发生作用  
在楚地流行的太一观念就  
仍在上述先民的原始巫术仪典 很可能上古先民 是一个最佳例证  
&
实际上  
#
有必要深入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  
&
#
!%太一  
&
%
&
#
#
,
太一生水  
圣人行事则是按照道  
种什么关系呢  
-
章里  
#
宇宙的发生是太一的功能  
#
(
制造品)#在先民的眼中  
#
#
但是  
#
#
&
那么道与太一是一 也就意味着是有  
#
(
)
#
#
*
C+  
2
&
应该说  
但是他所  
弗雷泽在金  
人的灵是人体内有一个小人  
#
人有人灵兽有兽  
#
首先  
#
来看  
!
是故太一藏于水  
万物母一缺一盈  
,
太一生水  
-
里的两个概念  
行于时周而又  
以己为万物经  
地之所不能埋  
.
(
万物有灵论)#有很大的合理性  
#
#
"
"
-
"
#
是指万物各有各的灵  
&
,
!
.
#
"
!
-
#
所不能杀  
"
"
!
#
#
子知此之谓-$"不知者谓$.!  
#
#
*
#+A+I)*  
在这段话里  
而在下面论述天道的时候  
变成了圣人  
以道从事者必讬其名  
人之从事也亦讬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  
名字并立故讹其方不思相  
其下高以强  
不足于上 有余于下  
#
知道太一运转特色的主体是君子  
能够遵道而行的主体则 指出  
交感的共性  
&
相同的灵了  
&
1
,
-
#
#
如果物各有灵  
#
'
.
#
#
'
"
故事成而身长  
!
#
#
!
!
"
"
!
&
"
"
-
"
天不足  
.
#
#
(同灵)'(  
"
!
地不足于东南  
"
其上-$  
$!  
灵 灵  
)#只是因为物所具有的( )  
有余于 同才有物形上的  
# #  
与物是同灵共灵的  
.
"
!
不足于下者  
"
&
!
#
#
很明显  
#
在这里  
在道家思想中  
外物中说  
圣人之所以駴天下  
人所以駴世圣人未尝过而问焉  
贤人未尝过而问焉  
尝过而问焉  
庄子 天下  
以天为宗  
谓之圣人 以仁为恩  
乐为和熏然慈仁  
在上述说法里  
和圣人的地位区别  
太一生水  
因此  
#
君子和圣人地位明显不同  
&
#
#
#
&
1
-
.
#
#
"
神人未尝过而问焉  
#
#
#
'
&
!
!
"
#
#
(
)
(
交感律)#  
*
"+)!*  
"
#
"
(
)
(
)
&
!
#
,
1
-
篇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生出  
于水  
关系非常密切  
#
#
'
'
&
#
#
行于时)&也许正因此  
#
#
#
#
&
#
&
#
&
BA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礼运-.(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  
!
社会科学版  
"
, 1  
礼记  
#
转而为阴阳  
#
分而为 德因其万殊而称万物  
其降曰 太一之一灵  
&
#
但是万物之灵却又都得之于  
命灵来自一源故万物  
故巫术可以通灵可以通过摹  
天地  
#
变而为四时  
#
列而为鬼神  
#
#
即万物的生命  
'
#
#
其官于无&)这里所说的  
(
其降曰命)#显然意味着 是同灵的  
因其同灵  
#
#
所有事物与太一的关系  
关系 太一生水  
进而间接生成了万物  
思考为万物共同的本原  
它们的存在以太一的存在为前提  
物的生成是因为太一在它们那里的作用  
藏于水 这个流动是  
借助水的特性来实现  
所谓宇宙其实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方面  
须使之浑然化为一体不像西洋哲学往往把它们截  
作两个片段来看33中国人的宇宙观是精神物质浩 细分如丝  
然同流的境界 这浩然同流的原委都是生 物而言则是  
太一生水所展示的太一在宇宙中的  
此言极是 太一的这种生之本源意义  
中有明确的体现那就是老子对 的论述  
郭沫若先生曾经推测老子第二十五章强为之名 没有隔阂障碍的  
曰大 中的 后夺 此说得到周勋 指未形的灵虽是  
本文亦采此说 彼此无碍无间灵仍然在物与物之间交通流转  
那么一同样具 于这种交通流转物灵就有增有减有得有失  
地得一以宁神 则物盛物昌减失则物衰物丧 由于这种物灵  
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 分而又且然无间的流转导致物的盛衰得丧  
屡屡出现的 就是命运的 这个  
这亦可谓证明之一 灵本身所具有的流动性来决定的 这样  
容易理解原始的狩猎族在进行狩猎活动前  
老子虽然明确提出了万物得一以生的思想 行摹拟巫术的狩猎仪式的原因所在 因为他们深  
对于太一如何生万物没有阐述大概在那时 要取得猎物的命必先损伤猎物的灵只有在猎  
太一生万物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常识吧 到了道家另 物的灵被猎人用巫术使之流失之后才会被猎人杀  
一位巨子庄子 伤杀死  
留动而生物 动为  
义谓灵的流动在止而不行 也就是  
物得以生谓之德而具有物质物性时这个物也就  
出来了故说灵是留动以生物 在物得灵  
以生具有物质物性的德时这个所得的德行就构成  
物的 文理  
在人就是血液  
这种生机理路即生理的生成  
故云  
先有灵然后生物  
#
很明显是一种  
太一通过直接生成天  
这样我们有理由将太一 古代哲学一再提出的  
万物因为是被生出 因 多多聚则为一 因此  
也就是说万 成为一即多多即一这一哲学命题的原始依据  
由于太一 未形者有分  
(
被生出  
)
的 拟  
'
接触等行为而在物灵之间进行神秘的互渗与交  
&
,
-
#
'
'
&
物得灵为德  
#
物灵为一  
#
物德万殊  
的关系  
一灵万物的关联就  
#
这就是中国  
一散则成  
#
&
#
(
)
与多  
(
)
#
#
(
)
#
#
&
#
可以说  
#
#
&
#
(
#
)
&
&
(
#且然无间谓之命)&(未形)#  
(
#
行于时)#因此太一是流动的  
#
(
有一而未形)#是无形无象的灵& (  
灵的功能是使物  
&
方东美先生曾说.(中国先哲 得以生)#以明  
#
所以  
是指它既能弥漫流转  
又能逢隙而入  
这是灵的分散的  
物得以生谓之德时所得的  
(
有分)&这个  
(
)#就灵本身来  
笼罩充塞于天地之间即  
遇孔即穿虽  
#
#
#
并 说  
#
#
#
#
(
洞同天地)#广阔无边  
$
#
#
又不绝如缕  
#
(
)&对万  
#
#
(
)
(
分额的  
)
*
G+A)IA!  
&)  
,
-
(
)&  
地位而言  
老子  
#
&
#
万物  
(
得以生  
但因为同灵此物之灵与彼物之灵是能够交感流通  
故为 意同  
)
(灵分)#虽然在数量上有差别#  
,
-
#
(
)
&
#
,
-
(
#
(
无间)&(且然  
)
(
但是)#  
*
B+!#A  
)
(
大 一  
)
(
)
&
(
)
#
(
有分)#但在物得其分后  
仍然  
&
得增  
#
*
++"G  
!
*A*+A#C  
!
'
刘屹 等人的赞同  
太一是万物得以生成的本原  
有这样一个特征 天得一以清  
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为天下贞)&  
,
老子-',庄子  
-
(
)#应 物来说  
#
(
)&很明显  
#
( )#是由  
#
我们就很  
先要举  
该是从太一推省而来的  
&
&
&
!
太一生万物  
#
(
)
#
&
但是  
#
#
#
#
#
#
&
#
#
则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庄子  
1
&
天下  
-
.
(
#物成生理谓之形)&留为止#  
即留动时  
# ( ) #  
"
无有无名一之所起  
#
"
有一而未 行  
#
!
!
泰初有无  
物得以生  
留动而生物  
各有仪则谓之性  
同乃虚虚乃大  
其合缗缗  
最早  
!
"
谓之德  
#
未形者有分  
物成生理谓之形  
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  
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  
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宇宙是一片混沌无形无象的太一从中生 流动的脉文  
万物因为分有了太一而  
并因为所得早晚多少等时空数量的差异  
以所得为  
"
且然无间  
"
(
)
#
谓之命  
#
"
"
#
形体保  
(
)
#
(
) &  
"
"
!
"
"
!
#
"
!
#
"
(
生理)&生理是指自然性的生成生长的  
(
)
"
"
"
!
(
理路)#犹如水流的有水文  
'
水理  
#
#
#
'
脉理  
&
#
物成生理谓之形)&  
#
(
得以生)#而拥有了灵 就是物体物形的生成  
#
(
#
'
#
而各 明显庄子认为  
故物 的思想是一致的  
#
#
#
#
这与  
,
太一生水  
-
(
)#这就是万物在质性上的差别  
&
&
B)  
!
李小光 道与太一关系论略  
从上面的分析 庄子的这种一 后的人的肉体上  
多即一的观念 天地与我并生 够进入动物内甚至物体内  
而万物与我为一的  
) (齐物论)&其实#儒家主张的 于无间"&) 一些原始民族认为#  
天人合一民物胞与的思想也与此有关  
) #  
原始的万物同灵共灵的原始观念  
道与太一  
理解了太一的生之本原  
的关系或可转化为灵 与道的关系  
不可言说但是在老子的强为之言中  
有明显的万物同灵共灵论痕迹 在老子那里  
象泛滥的河水一样周流左右  
#
我们可以看出  
#
(
$
它能进入另一个人的肉体中去能  
支配它们影响他们渗  
!
灵魂的活动能  
都蕴涵了 力是与人的肉体状况及其在世时的能力相一致的  
澳洲加尔维岛上居民相信胖子的灵魂是胖的瘦子  
的灵魂是瘦的肉体的哪个地方负伤灵魂也同样负  
它与道 伤小孩死后其灵魂始终是小孩不会长大老人的  
老子的道本 灵魂也是衰老的强壮者的灵魂也异常强大  
我们发现它具 可见老子提出 自古及近其名  
道 同原始人心目中灵魂永远不会发生变化是一致的  
老子对道的描述显然与当时对太一的认识有  
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  
#
即多  
#
)
#
也就是他视  
(
#
#
#
*
AA+CA"  
(
#
&
&
#
#
!
$
#
!
"
意义  
#
那么  
#
$
#
#
$
*
A)+ABA  
!
"
&
#
&
#
#
#
#
(
#
!
I
"不去)#  
&
(
)
&
#
#
#
无处不在&(大道泛  
其可左右)!三十四章"$(道生一 二生#(道之出口  
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广泛博大 用之不可既)!第三十五章"&道的这种不可感知  
不可触  
' '  
#
#
#
一生二  
无处不在  
都能从中找到道这与太 性  
万物皆分有太一的观念十分一致 觉借用过来的  
老子把道描述成一种既看不见也听不到又感 学化的语言  
听之 在状态很可能就是人们心目中太一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 翻版  
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  
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迎而 息  
#
#
&
#
#
#
#
#
万事万物都是道的派生体  
一一灵生万物  
#
#
#
早期是从太一  
老子采用了更加抽象化  
所以老子笔下神秘的  
( )  
!
"
恍恍惚惚  
'
飘来飘去  
思辨化  
的本体存  
存在状态的  
'
#
&
#
#
#
&
#
触不着  
不闻名曰希  
混而为一  
于无物  
不见其首  
迎着它不见它的前头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恍兮  
有物 幽兮冥兮其中有精  
自古及今  
然恍惚幽微  
恍惚之中却有实物  
#
无形无象的东西&(视之不见名曰夷  
#
! "  
#
搏之不得名曰微  
&
#
&
&
其上不徼  
是谓无状之状  
#
#
#
在老子思想中  
#
道显然也囊括了太一的  
(
生生不  
&
#
#
&
)
的作用.(道冲  
#
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  
吾不知谁之子  
道似亡而又实存  
其中 离也  
其中有信 文所分析的太一  
道虽 牝 玄牝之门  
但恍惚之中却有形 永恒存在的它具有不可思议的强大生殖能力  
深远暗昧之中却蕴涵着极细 万物都从中产生 绵绵若存  
若存若亡可是却有无穷无尽的  
从作用上讲道与太一 有更多的相  
有之则生离之则死是生命的主宰所以  
万物之奥善人之宝  
#
#
#
随而不见其后)!十四章"&道是没有形体 宗  
$
湛兮  
#
似或存  
&
#
象帝之先&)!第四  
#
#
跟着它不见它的后背  
其中有象惚兮  
其精甚真  
&
"
#
是万物的本源&(道不可须臾  
可离非道)#道分秒也不能离开  
极为相似&(谷神不死  
是谓天地根)!第六章"&谷神  
(
#
&
#
$
#
#
&
这一点与上  
是谓玄  
&
#
#
&
#
&
!
"
#
#
其名不增)!二十一章"&老子认为  
#
&
#
!
"
#
具有不可感触性  
#
#
#
天地  
#
用之不勤)!第六  
#
#
$
&
(
微的精气&(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虽然渺渺茫茫  
#
道的作用还是能被人感知的$(自古及近  
#
其名不 力量  
它的名字始终如 似之处  
原始人看待灵也是这个态度 道者  
不善人之所保)!第六  
我们可以把老子笔下的道与英国宗教学家爱德华 照这  
十二章"&原始人认为各种事物都具有灵魂  
宇宙也是有灵魂的 它  
泰勒所概括的灵魂特征作以下比较.(灵魂是不可捉 个思路推理下去 &  
摸的虚幻的人的影像按其本质来说虚无的象蒸 们的灵魂又是什么呢  
薄雾或阴影道之为物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体以生气的生命和思想之源 吾未知其名  
它能独立地支配着肉体所有者过去和现在的个人意 给这种生天生地  
志和意识它能离开肉体并从一个地方迅速转移到 名叫做  
另一个地方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看不见摸索 学的语言  
不着的但他同样地显示着物质力量尤其看起来好 道的巨大作用也是有太一观做凭据的  
像醒着或睡着的人其中有象  
其中有物"$一个离开 可能套用了当时人描述太一作用的语句来描述道  
肉体但跟肉体相似的幽灵它继续存在和生活在死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  
&
因此  
#
#
!
"
)#道的形态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
&
#
#
#
&
值得注意的是  
#
&
(
#
#
#
1
&
#
那么天地  
2
老子对此的回答是.(有物混  
独立而不改  
# #  
'
$
#
'
!
#
唯恍唯惚"&它是赋予个 成  
#
&
可以为天下  
老子  
类似灵魂状态的东西起  
宇宙的灵魂 如果换成哲  
也就是说道是世界的本原  
老子极  
.
!
其中有精  
#
其中有信"$  
&
#强字之曰道&)!第六十二章"  
无声无形  
' '  
$
(
)#道就是天地  
'
&
$
#
#
&
#
#
&
!
#
#
(
#
&
#
B!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而不有  
不知主  
其实就是上文分析庄子时所说的  
关系 显然这里 的作用已经将  
完全融摄了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 述道的运动方式  
这正是万物有灵论的翻版  
万物侯王有了一才能生存  
保持宇宙间的稳定与和谐 而这个一 命  
因为被道所融摄因此道的作用也就不再限制在生 括了天体运动  
命领域了它被推广到了社会领域扩充到了治国安 大道为我们构造了一幅宇宙总体运动的宏观图景  
&
天下的社会政治活动中 这个道对宇宙万物是多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作为前期道家集大成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 者的老子承黄帝等道学先驱兼部落酋长的余绪  
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 判吸收原始宗教灵魂观把灵魂观念改造成道这一  
将恐灭 后世道家洞见了道中蕴涵的灵魂崇拜等  
离开了道 天 原始宗教因素对理性化的道重新进行了神秘化  
倾覆了地破裂了 国 教化的改造形成了以 为核心信仰重视巫鬼  
家混乱了 养生术的道教 老子 中蕴涵的极为丰富的  
从道的运动方式来看 的运动方 生命和灵魂因素开创了道家道教生命哲学的先河  
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 笔者认为展开道与原始宗教灵魂观关系的探讨  
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我们更深入的认识原始思维了解宗教尤其是原始  
就可 宗教向哲学的转化道家思想向道教的演化具有重  
以观察到万物由生长发展到死亡循环往复的生命历 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
衣被万物而不为主  
#
可名于小  
&
万物归之而 程  
的关 作  
的 生命的体认  
#
从而体悟道 显然 他提倡的  
吾以观其复的悟道途径才有意义 结合先民对  
多与一 即人死后灵魂会脱离肉体到另外一  
太一  
)
的作用 个世界中去继续生活&(归根)'(复命)#然后获得永  
恒 这些名词都是人  
.(知常)'(没身不殆)&实际上#  
老子在这里恰恰用来描  
灵魂与道之间的密切关系毕露无  
&
#
只有这样  
#
(
万物并  
#
可名于大&)!第三十四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神得一 们形容生命和灵魂运动的  
#
以灵  
#
#
#
#
下贞&)!第三十九章  
"
&无 遗&(夫物芸芸#各归其根&)这个根就是由灵魂观念  
才 演化成的哲学范畴 道 老子遵循了生  
# ( #  
)&在这里  
灵魂的运动方式以自身的生命运动为中心  
社会运动把天之道人之道统一为  
论是天  
'
'
'
'
'
#
能各得其所  
#
&
%
#
#
#
#
'
#
'
#
#
#
&
#
#
重要.(其致之也  
#
#
#
#
#
#
#
#
#
侯王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蹶&)!第三十九 哲学范畴&  
和谐的世界将是另一幅末日图景  
# .  
河流溪谷干涸了万物灭绝了  
"
#
'
#
#
#
#
#
(
)
#
&
'
&
( )  
#
就是太一  
!
"
#
&
#(致虚极  
#
#
#
&
#
#
芸芸  
#
&
#
#
)
#
!
第十六章"&老子认为保持心灵的清虚寂静  
#
#
#
&
注释  
"
!
,
-
!)  
郭店楚简校读记页  
&
笔者把原文  
(
大一  
)
改为通用的  
(太一)#以便于讨论&  
参考文献  
!
*
A+李零  
)+杜维明  
!+李泽厚  
C+李小光  
'
郭店楚简校读记*K+'北京  
郭店楚简与先秦儒道思想的重新定位*N+44中国哲学  
初读郭店竹简印象纪要*N+44道家文化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
第二十辑  
'
'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A+++'  
*
'
.
第十七辑  
*
'
大禹  
(
铸鼎象物  
)
*,+'江西社会科学#)**C#!+"."GFG*'  
*
#+,1D1弗雷泽  
'
金枝*K+'北京  
.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A+BG'  
原始思维*K+'丁由译  
中国人生哲学概要*K+'台湾  
先秦天道观之进展*N+44郭沫若全集  
九歌新考*N+44周勋初文集  
敬天与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K+'北京  
*
"+!  
"
列维  
1
布留尔  
'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A+B#'  
*
G+方东美  
B+郭沫  
++周勋初  
'
.先知出版社#A+GC'  
*
'
.
历史编第一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A+B)'  
*
'
!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
A*+刘屹  
AA+爱德华  
A)+陈麟书  
'
.
中华书局#)**#'  
*
1
泰勒  
'
原始文化*K+'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A++)'  
*
'
宗教学原理*K+'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A+++'  
.
"
责任编辑  
#
凌兴珍  
$
BC